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老照片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潢川南城这一平方公里的地方隐藏了多少秘密

    信息发布者:吴庄村
    2017-07-20 21:35:25   转载

    摄制:心情烟灰


    在潢川南城的南湖周边不足一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依湖而建有南海观音禅寺、清真寺、天主教堂、基督教堂、道教三义观,数百年来呈现出五教和睦相处、共生共荣的景象。南湖周边的宗教活动和“五教共睦”的独特现象,己成为我们潢川特有的文化符号。彰显了我们光州文化中包容的胸襟与开放的传统。这也成为今天我们潢川对外交流、海纳百川、广交朋友的榜样所在。


    五教中,佛教于唐末宋初传入潢川,明洪武19年(1386年)于普惠寺设僧正司,掌管僧侣事物。明清时代为潢川佛教蓬勃发展期,民国时最盛,现在也是热度不减。据说清康熙年间,光州知州刘学礼修建南湖。中有长埂,埂中央置一小亭,曰“来雁亭”。南湖南岸有阁,名曰“小南海”。庙门朝北,拾级而上,即是巍峨的大殿。殿中供奉观音大士,“善男信女”侍立左右。 大殿后墙有一横石,上刻“水面天心”。该庙长年香火极盛。每年二月十九、六月十九、九月十九是三个最热闹的庙会之日。观音面北端坐,与其他面南神像不同,左右有副对联:“问观音为何倒坐?因世人不肯回头。”这里有个传说,刘学礼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任光州知州期间,曾“役于西藏,历时两载”。他由内地去西藏,远隔千山万水,历尽艰险,生命几濒危难,遇有人相助,幸免于难。当时他认为这是神人搭救。于1721年返职光州后,即建庙南湖南岸,供奉观音大士,称为“救苦救难的菩萨”。


    伊斯兰教唐代中期传入潢川,据传助唐平定“安史之乱”的一支回纥兵,在南湖南岸(今回回营)落户,信奉伊斯兰教,该教也随之传入。清真寺古建筑南寺,坐落于南湖西南侧,系清举人马佩玖于同治十三年(1874年)捐资修建。


    潢川有史料记载的道教始于明代,明代光州设有道纪司,掌管道教事物。南湖北岸的道教三义观建于清康熙四十年(公元1701年),该观坐北面南,观内大殿供奉“桃园三结义”的刘备、关羽、张飞的塑像。现存有山门,大殿,二殿,三殿,及东西两边的配套边房共计八十多间,总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,足已让人窥见这处古建筑当年的宏大规模。


    天主教有史料记载是1844 年开始在光州传播的。1871 年,天主教堂在光州南城磨盘街开始兴建。教堂四周建有附属房屋,大小共计78 间,总占地面积6000 平方米,现存房屋与教堂共计35 间。直到1923年,潢川一直是豫南的天主教传播中心。


    在潢川传教的基督教有内地会与信义会两个分支。其中1899年在南湖北岸立足的为内地会。今天留存下一幢完整的两层西式洋楼,俗称“牧师楼”。它见证了清末民初、民国、新中国时代的变更;更见证了基督新教内地会在潢川的开拓、发展,日本军国主义对潢川的侵略,以及新中国初创、文化大革命危难、改革开放迎来大变革的不同时期。自基督新教进入豫南,潢川一直是南五县基督新教传播的大本营和中心城市。


    南湖周边的宗教活动和“五教共睦”的独特现象,产生在中国宗教传播大的历史背景之中。


   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度,汉以后佛道并存,唐宋以后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犹太教、基督教等基本上和睦共处,未出现过大规模的教徒相互残害的事件,也未发生过纯粹宗教意义上的战争。各宗教偶有冲突,往往是各统治集团间矛盾激化的一种折射,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王权所引起的冲突。兼容共存是中国宗教关系的主流。


    一方面表现在各种宗教相互影响、相互融合上,佛教和道教的关系是最鲜明的佐证。虽然道教曾以抵制佛教为己任,但由于其理论远不如佛教精微,不得不从佛教中汲取营养。汉明帝时,楚王刘英“诵黄老之微言,尚浮屠之仁祠”,念道经,拜释迦。同样,佛教为了在中国扎根,也曾援道入佛。传入之初,它是以依附于中国古代宗教的形式出现的。南北朝时,已有和尚将佛道相杂,把佛像与道教神像刻于同一块碑上,称为“佛道二尊像”。中唐以后,佛教加速了对道教的融摄,吸收道教教义和养生方法。


    另一方面表现在各种宗教和儒家思想的相互借鉴及吸收上,尤其是倡导儒、佛、道的合流。道教初创就从儒家吸取营养,强调积德行善,尽忠尽孝。道教第一本经典《太平经》就自称以弘扬儒家伦理为己任,明确肯定三纲五常。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《抱朴子》中自称是儒道兼修的道士,后来的道士承袭了这一传统,都大谈理论纲常。太子校书郎李观和柳宗元等都主张儒道同源,融合道教的宇宙观和万物生成论,后来孕育演化成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    佛教初入中国,就注重不与儒家伦理相悖,把佛经中与宗法等级制、男尊女卑思想相矛盾的地方故意略而不译。东晋名僧慧远将儒玄佛三家学说相融合,在《沙门不敬王者论》中明确指出儒佛学说虽异,但佛教与忠孝之道并不相悖。宗炳在《明佛论》中说:“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,而习善共辙也。”


    宋明三教合一是时代潮流。道士们高唱三教一家,全真教祖师王重阳说:“儒门释户道相通,三教从来一祖风。”三教合一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理学的产生。


    不仅佛教、道教与儒家相互借鉴,其他教派也如此。清朝著名伊斯兰学者蓝煦说:“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,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”。自称翻译伊斯兰经典是以天方经语略以汉字译之,并注释其义焉,证集儒书所云,俾得互相理会,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,初无二理。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、学者利马窦初入中国就广交儒士,研究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,并据此著书立说,发挥教义,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同样,基督新教的马礼逊等带着使命进入封闭的中国。为了得到国人的接纳,他们脱去西装,穿上长袍马褂。他们学习汉语,翻译圣经和大量的西方文献,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,对中国社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。同时他们也把中国传统经典翻译成西方文字,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开了一道门。



    老板说了!

    您点一个 

    小编的工资就涨一毛!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